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用例解說~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主要理論

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·塞勒(英語:Richard H. Thaler,1945年9月12日-),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東奧蘭治,是一位美國經濟學家、芝加哥大學布思商業學院拉爾夫和多蘿西凱勒傑出服務教授。他是行為金融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。由於他在行為經濟學的卓越貢獻,因此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  ◎300元購入的紅酒現增值為3,000元,收藏家不願賣出,只偶爾開一瓶來喝,也不想花3,000元買酒。為何他寧願喝現值3,000元的酒,卻不想花同樣金額買酒或賣掉原先的收藏?

  →    這就是「機會成本」。無論喝掉藏酒或買新酒,機會成本是一樣的,可是一般人很難在機會成本和掏出現金之間畫上等號。放棄賣出賺錢的機會,感覺不像從皮夾裡拿出錢來那麼難受,相較於親手奉上實實在在的現金,機會成本既模糊又抽象。

  ◎黎妮雅願意開十分鐘的車去買原為500元,折價後少100元的鬧鐘,卻不願意為了定價5萬元的電視機,開十分鐘的車買折價100元的同樣商品。

  →儘管這十分鐘都價值100元,但是我們較願意為了定價500元的鬧鐘多跑一趟,正是因為電視機省下的錢算不上是「最小可覺差異」。一般人對於獲得和損失皆呈現敏感度遞減,面對獲得,我們抱持著風險規避態度,面對損失,卻抱持風險偏好態度。

  ◎文斯付了3萬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,他罹患網球肘後依然忍痛繼續打了三個月,只因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,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決定放棄。

  →繼續打球對財務有助益嗎?或只是覺得「浪費錢」而有罪惡感?傳統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忽略沉沒成本,偏偏人們無法忘懷。如果花錢買了卻沒用,感覺很像實際損失那些錢。我們應該要知道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,甚至是必要的。

  ◎學校在數學大考前五天傳簡訊通知家長,此作法提升數學測驗成績的程度相當於額外多上一個月的課。家長與學生們都說他們希望該作法能持續下去,顯然他們挺樂意被輕輕推一把。

  →「推力」是吸引我們注意力和影響行為環境的某些小功能。人會犯下可預測的錯誤,如果我們能夠預期這些錯誤,就能先想辦法以減少錯誤發生,或提醒人們可能會忽略的事情,發簡訊就是方法之一。


「沉沒成本」

當某個數量的金錢已經被花用,而且這筆錢無法再重新取回時,我們可說這筆錢「沉沒」了,也就是沒了。傳統的經濟學家說:「請忽略『沉沒成本』吧!」但是,人們真的不會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嗎?說歸說,要做到並不容易,人們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忘記已花掉的錢。事實上,一些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可能事關重大。


兒童洋裝
我的朋友喬依,她與六歲女兒為了該穿什麼去上學,相爭不下。

這小女孩打定主意再也不穿洋裝,只穿長褲或短褲。媽媽則堅持女兒一定得穿上,尤其是特別為了小學新生入學而買的三件洋裝。幾天來媽媽不時嚷嚷:「我已經花錢買了,妳非穿不可!」女兒則回答,如果逼她穿洋裝,她就不去上學。我猜做媽的可能曾經徒勞無益地問,我女兒該不會以為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吧。

我被邀去排解糾紛,向媽媽解釋其中的經濟邏輯。

花在洋裝上的錢已經沒了,就算穿上那些洋裝,這筆錢也討不回來,只要不需另外花錢買長褲或短褲,否則,堅持要女兒穿那些洋裝,對於其財務狀況並無助益。媽媽聽了突然十分開心,因為她實在很不喜歡跟女兒吵架,卻又對「浪費錢」買那三件洋裝頗有罪惡感。她只需要有個經濟學家來告訴她,忽略「沉沒成本」是完全符合理性,甚至是必要的。

「稟賦效應」

7天內可退貨
為了促銷產品,有時商家會提供「7天內可退貨」的鑑賞期承諾。結果發現,只要沒什麼大問題,大部分人都不會退,因為無論消費者一開始認為產品的價值是多少,只要把它帶回家,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就會上升。

「稟賦效應」的典型表現是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,你會覺得它很重要,害怕失去。於是,因為害怕「點子」被搶走,創業家趕緊找專利、申請獨家;因為害怕分手後無法找到更好的人,女人堅守一段糟糕的愛情;因為已經投入了太多的金錢,賭徒不贏回來誓不收手。

限量版
當物品限量時,「稟賦效應」更會加劇。當麥當勞的「吉蒂貓」玩偶推出限量版時,年輕人不惜漏夜排隊搶購;當熱門演唱會的門票售罄時,比原價高出幾倍的入門票都會有人買;當Mansur Gavriel水桶包甫推出便全球搶購一空時,時髦女性都以擁有它而自豪。


「框架效應」
對決策行為的影響。這些例子可以分成幾類,也代表框架效應的研究裡幾個重要的基本觀念。


第一個基本觀念:同樣一個問題,如果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,往往會導引到不同的決策和結果。

印表機
有一個賣印表機的店,印表機定價是3,000元,如果要送貨的話,要外加200元,許多顧客會覺得已經付了錢買印表機,還要付額外的運費,都寧願自己把印表機帶回家,省下200元。但是,一位聰明的店主用另外一個方式來定價,印表機的定價是3,200元,包括運費在內,如果顧客自己把印表機帶回家,可以扣200元,許多顧客會覺得反正送貨費用已經包含在印表機的3,200元裡,也就懶得自己把印表機帶回家扣除那200元了。

存活率
病人對開刀都會有害怕加上不完全信任的心理;一位醫生跟病人說:「你的存活率是80%,如果你開刀的話,你的存活率會增加到90%。」醫生還可以有另一種說法,他說:「你開刀後,你的存活率是90%,如果你不開刀的話,存活率會下降到80%。」你覺得哪一個說法,會讓病人比較願意決定開刀呢?答案是第二個說法。因為心理上,一個人比較不願意降低他的存活率,而且下降有一種不可避免的感覺;第一個說法是說存活率會增加,心理上,那似乎沒有那麼重要,也難免有「可以保證嗎?」的質疑。

「錨定」
一個固定的參考點,往往對最後的決定有很大的影響,這叫做「抛錨(anchoring)」,錨(anchor)是用來固定一艘船的位置,抛錨就是為決策提出一個固定參考點,其實,這個固定的參考點,跟決策本身不見得是有關係的。

水果價錢
當你到菜市場買水果的時候,賣蘋果的老闆告訴你:「隔壁那一家要賣1斤100元,而且他們的蘋果,還沒有我的甜呢!」100元1斤,就是固定的參考點,老闆讓你還一個價錢,一般人還的價錢會比100元低,但是,不會差太遠。假如,用純理性的觀點來作決定,我們只要客觀的對蘋果的價格作一個決定,隔壁那一家是不是賣100元1斤,並沒有直接關係。

船資
有一次,我和幾位同事到杭州開會,有一天我們三個人要僱一條小船遊西湖,由我負責和船夫討價還價,他開價100元,我經過一番唇槍舌劍,正準備以80元成交的時候,同行的一位同事相當堅決地不肯接受,我把他拉到旁邊問他為什麼那麼頑固、那麼小氣。他說,昨天別的同事以80元成交,今天我們一定要比80元低,才能顯示我們殺價的本領,這也是抛錨(anchoring)的例子。

書畫
有一次,我在香港一家咖啡店喝咖啡,旁邊有一位老先生在桌上攤開紙筆墨,在那裡寫大字,我看得出他是一位賣字的書法家,我就問他可不可以替我寫一幅字,是我自己作的對聯,要送給朋友。他聽了後,馬上拿出許多剪報、獎狀給我看,證明他是有名氣、有成就的書法家,我問他寫一幅字要多少錢呢?他反問我,要不要落款,寫上他的名字?我說:「如果要落款是多少錢?」他說:「三千塊。」我說:「那麼不落款呢?」他說:「那隨便就好了。」我選擇了不落款,我知道我不必付他三千塊那麼多,但是,也不能夠付他三百塊那麼少,這也是抛錨(anchoring)。

古董花瓶
還有一次,我在北京去一個叫做潘家園的地方,那裡有許多攤販,銷售也許是真、多半是假的古董,我正巧看到攤販和一個老先生在討價還價,買賣一個蠻好看的花瓶,攤販要350元,老先生只肯出280元,兩個人講了半天,講得面紅耳赤,口沫橫飛,越來越激烈,攤販說老先生不識貨,老先生說攤販欺人太甚、要價太高,差點要動手打起來,最後沒有談攏,老先生悻悻而去。我一想350元不買,280元不賣,我就給攤販還了一個價320元,就成交了,事後我才了解,自己行為經濟學沒有學好,不知道被「抛錨」了。

「心理帳戶」
雖然錢就是錢,但是每個人在心理上,他的錢是存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裡,錢從那一個心理帳戶出來,心理上的反應是不同的。就好像請客吃飯,報公帳和報私人的帳,在心理上是有不同的,錢進那一個心理帳戶也有分別。


我要講的第一個例子,對很多人來說,賭博或者炒股票賺來的錢、跟薪水收入的錢,是放在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裡的;所以,賭博和炒股票賺來的錢,用起來就很大方,薪水收入的錢用起來就很小心、小氣。

娛樂帳戶與罰款帳戶
讓我舉另外一個例子,你花了兩千塊錢買了一張門票,去看國家劇院上演的世界級芭蕾舞表演,當您開車從新竹北上台北時,在公路上被警察攔下來,說您違反交通規則,要開兩千元的罰單,您跟警察辯論堅持沒有違反交通規則,警察說:「那樣的話,您得留在現場等我的主管來作一個決定。」你一看時間,留在現場處理的話,就會趕不上芭蕾舞的演出了,您會不會說算了算了,我就讓您開兩千塊錢的罰單好了。

讓我舉一個不同的例子,您買了一張兩千塊錢的芭蕾舞門票,從新竹開車到達台北的時候,發現忘了帶門票了,那時候離開演時間已經不遠,沒有辦法趕回新竹去拿門票了,你會不會花兩千塊錢,另外買一張門票去看芭蕾舞表演呢?多數人會願意付出兩千塊的罰款,趕去看芭蕾舞的表演;但是多數人不會願意再買一張門票看芭蕾舞,而是說「算了算了,在台北逛街就回家吧!」

其實站在純理性的觀點來看,這兩個例子是等值的─要不要花一共是四千元的代價,去看一場想看的表演。在第一個例子裡,您要從娛樂費用的心理帳戶中支出兩千元,又要從意外突發事件的心理帳戶支出兩千元;在第二個例子裡,你要從娛樂費用的心理帳戶裡,一共支出四千塊,許多人在心理上會覺得四千塊看一場芭蕾舞,未免太貴了。

股票
讓我再舉一個例子,您用十萬元買了幾張股票,您的經紀人打電話過來,說這些股票的價錢已經掉到五萬元了,問你要不要賣?你想了半天說不要賣。幾分鐘後,經紀人打電話來,說已經按照您的話把股票賣掉了,您火氣來了,我明明說不賣,你怎麼聽成要賣呢?經紀人說,不要生氣,不要生氣,我替你用五萬元的價錢把股票買回來就是了。很多人會說,算了算了,賣了就賣了,不必再買回來了。您會不會也是如此呢?你有兩個心理帳戶,一個是帳面上賠錢的帳戶,一個是實質上賠錢的帳戶,在你沒有賣股票以前,在帳面上賠錢的帳戶賠了五萬元,實質上賠錢的帳戶沒有賠錢。當經紀人替你把股票賣掉之後,他把帳面上賠錢的五萬,轉到實質上賠錢的帳戶上面了。他可以倒過來替你把在實質上賠錢的帳戶賠的錢,轉回到帳面上賠錢的帳戶裡去,但是,有些人就會說算了算了,不必轉來轉去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